• 耀世娱乐注册
  • 耀世娱乐登录
  • 耀世娱乐招商QQ
  • 第33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作品《“一线”领跑“世界高铁”》采写体会及专家点评

    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23-12-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宣传好这“四个面向”,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媒体人的职责。报道《“一线”领跑“世界高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采制的。

      “自主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这一“顶天”的主题,如果不能深入浅出,不接地气,很容易变成工作总结,让百姓感觉“与我无关”,没有兴趣关注。

      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一线”领跑“世界高铁”》这篇报道的线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名单上发现的中铁六院首席专家王立天的简介。

      高铁跑得稳而快,关键核心装备之一是接触网导线,它是世界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相当于手机里的芯片。十多年前,国内还不能生产接触网导线。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王立天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强高导铬锆铜导线”的突破。不仅结束了接触网导线全靠进口的局面,节省费用上百亿元,还助推我国高铁跑出世界最高运营时速486.1公里。2021年底,王立天团队的科研成果经过十多年检验,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王立天受到习总书记接见。

      怎么让这件“顶天”的事“立地”?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间,记者先后采访了王立天团队里来自天津、浙江、北京、河北等地的多位科学家,了解到研发过程中的许多曲折经历和动人情节。以“一次屈辱的谈判”为小切口进入,讲述王立天团队如何理解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买不来,立志自主创新,开始长达三年多发愤图强、艰苦攻关的故事。通过“每次失败要花费几百万,压力大到夜夜失眠”“再次遭遇技术封锁,骆合力不要一分钱经费自主研发”“高温炉马上爆炸”“试验花了两个亿却始终不成功”等具体生动的细节,感人至深地还原了科学创新道路的崎岖不平,让一群有情怀、有视野、有能力、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形象,在听众心里站立起来。

      科技报道难,难在厚积薄发、深入浅出。采访王立天团队涉及人数众多,科研内容也复杂难懂。光采访音频,就有十几个小时。要把报道浓缩在十几分钟之内,还要让百姓听进去、听得懂,非常考验一个记者的功力。

      首先,记者要做好“翻译”。采访前,记者学习了中外高铁发展史和王立天科研团队的所有资料。然后站在大众视角采访,追问技术细节,弄清楚每个专业术语的含义,再用百姓的家常话“翻译”。比如,讲接触网导线的研发,要言简意赅地告诉大家什么是接触网导线,什么样子,对高铁有什么重要作用。报道开篇讲道:接触网导线是高铁的唯一动力源。这根直径1.4厘米的导线,悬挂在铁路沿线上空,通过列车顶部的弓形装置——“受电弓”把电流带入车内。

      其次,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专业术语。比如,生产接触网导线需要一种高温合金钢模具。原本是向奥地利购买高温合金钢,已经签署了合同,支付了定金,对方却突然反悔,对中国高科技材料技术封锁。危急之际,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骆合力站了出来。他说,研发的难点就是不停地调整“晶粒”。什么是“晶粒”?百姓不明白。如何准确又形象地让听众听懂?我想到以做杂粮馒头来比喻。高温合金钢的研发就像做杂粮馒头,各种合金元素就像玉米粉、小麦粉,通过调整他们的成分配比,最终达到甜度、松软度、营养等指标完美统一。

      科技报道,一字一句都要认真严谨。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百姓语言的翻译过程必须准确,比喻不仅要生动,还要符合科学原理,这样才经得起业内专家检验。记者多次把稿件发给几位科学家,请他们把关。

      把重大科技报道讲进百姓心里,就要讲清楚科学家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励更多人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展现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要体现在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中。记者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小故事。王立天邀请浙江大学孟亮教授加入科研团队,刚开始孟亮拒绝了。后来,王立天给孟亮讲述了与日本谈判时的屈辱,又提到孟亮的父母是抗日老革命,提议一起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正是这番话,打动了孟亮。在讲述孟亮由于身体透支过度,突发脑出血时,记者抓住一个细节:开颅手术完,刚清醒他就找护士要手机询问试验情况。长达一年瘫痪在床,还坚持远程指导。

      展现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道中有这样的情节:一次试验,结晶器漏水了!如果水流进炉子,碰到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炉子会立刻爆炸!可就在这时,一段非常完美的导线,第一次生产出来。王立天冒着冷汗说:“能不能再坚持一会儿?”讲到这里结束,已经达到了扣人心弦的目的。可王立天的决定只是一时之勇吗?记者再次采访,经过追问了解到,“再坚持几分钟”这个决定,不只是因为他有敢于承担风险的魄力,更基于他的精准判断。于是,我们在报道中加了一句:“结晶器虽然在漏水,但有一个独立的水路系统。胆大心细的王立天明白,只要不漏进炉子就不会爆炸,可是等待时间越长就意味着风险越大!” 真实不夸大的科学家形象更打动百姓。

      展现科学家的个性。记者精心选择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物音频来展现科学家的性格。在数十小时的采访音频中,特意选取最能代表科学家个性的语言来播出。比如,在讲王立天团队科研试验不断失败,一些人质疑:日本从1992年干到现在都没成功,我们能成吗?王立天说:“成不了就跳楼!”王立天问骆合力能否研发时,骆合力说:“我们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肯定能做出来!”用科学家的信念和决心感动听众。

      王立天团队坚信“中国人一定行”“永不放弃”的意志和敢于创新、严谨细致的科学家精神鼓舞着我,也激励了更多人。此稿在天津广播、天津广播微信公众号、津云App等全媒体播发后,网民好评如潮:“看得人热血澎湃”“这是真正的爱国”“这些科研人员和技术带头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崇拜的明星和偶像”。

      该作品题材重大,立意深远,采访深入。生动体现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大主题,以感人至深的事实讴歌了一线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及伟大精神。

      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发现并抓住了王立天科研团队牵头自主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完成世界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从0到1”的突破这一新闻事件。记者践行“四力”,通过不断挖掘、调查,获得了丰富的采访录音和其他素材,形成了广播特点明显、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联系方式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