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世娱乐注册
  • 耀世娱乐登录
  • 耀世娱乐招商QQ
  • 24种新专业2024年本科招生看懂了抓住了就是你的机会

    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24-03-28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足球运动、咖啡科学与工程等24种新专业(详见表格)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起即可进行高考招生。

      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数量基本持平。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工学所涉专业点1322个,占比39%;从区域布局看,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点有1802个,占比53.17%。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材料类交叉专业,是以化学、物理、生物和材料等基础科学为出发点,注重培养能够运用软物质领域的基础知识解决与多个科学领域密切相关的交叉型前沿问题的拔尖人才。

      软物质随处可见,如液晶、橡胶、胶水、墨汁、洗涤剂、涂料、化妆品、食品等都属于软物质,可以是固-液混合物、液-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等。

      2024年,批准新增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材料类)的只有华南理工大学(985)一所高校。

      根据《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优先目标,拟在2025年,研发人员总量超过到52万人/年。

      瞄准软物质科学的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前沿基础理论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拔尖人才。

      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工程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思维、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安全与环保意识、组织能力、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材料、化工、机械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教育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管理与决策等方面工作。

      核心课程:分子科学包含:普通化学(一)、有机化学(一)、有机化学(二)、高分子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一);

      特色课程:软物质材料与智造(一)、软物质材料与智造(二)、前沿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科研作图、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前沿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逻辑学导论、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

      就业涉及广泛的新材料领域,包括聚合物材料、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生物材料、催化剂、杂化材料、新能源材料、有机电子材料、特种性能材料等。

      70人,预计升学45人,就业25人,调研用人意向单位: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人、比亚迪4人、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人、中国石化(广东)3人等。

      材料智能技术的核心内涵是聚焦材料科学智能等变革性前沿,通过“多学科交叉”实现高效自主材料计算、自动化智能实验技术、数据库与大数据技术的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新材料研发从“经验试错”向“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的转变。

      2024年,批准新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属工学门类材料类)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211)一所高校。

      据不完全统计,材料科学与工程与先进制造业领域,需要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制造及经营管理工作的本科生大于6万人/年,研究生及以上大于3万人/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预计需求材料智能技术相关高层次人才3千人/年,具有极大的人才需求空间。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材料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工程对材料学科交叉领域卓越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基础理论扎实、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专业知识面宽广深厚,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人才。

      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并能灵活地应用于材料智能技术专业科学研究和解决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并具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验与模拟仿真研究、项目管理和沟通协作等能力。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力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通识课程;人工智能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学科平台课程;材料数据科学基础、计算材料学、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分析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控制理论基础、智能计算、生物医用材料等专业拓展课程。

      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事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研发与制造及经营管理工作,或在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0人,预计升学15人,就业15人,调研用人意向单位: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3人、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3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人、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人等。

      稀土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是研究稀土材料的生产与制造、分析与测试、销售与市场开发和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的一个前沿性交叉专业。

      2024年,批准新增稀土材料科学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机械类)的只有内蒙古科技大学(区属重点大学)一所高校。

      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因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而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医疗装备、军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中国是世界上稀土储量最大的国家,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所以,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为适应新产业变革和新技术革命对未来稀土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培养掌握稀土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稀土新材料领域从事相关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稀土新材料制备与应用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验与研究、项目管理和沟通协作等能力。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结构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基础、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材料现代分析测试、功能材料制备与成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和稀土功能材料等。

      就业领域涉及稀土材料生产与制造、稀土材料分析与测试、稀土材料销售与市场开发及稀土材料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等。稀土材料生产与制造包括稀土的化合物制备、抛光材料、催化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材料、晶体材料、发光材料、生物材料、合金材料、玻璃材料、陶瓷材料等各类生产加工企业,可从事材料的生产工艺操作、控制、管理等。

      80人,预计升学16人,就业64人,调研用人意向单位: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人、巴彦淖尔市银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5人、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5人等。

      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是海洋工程、机械工程、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软件设计等多学科知识与技术交叉融合的专业,是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装备,提升其识别、推理、判断、决策、控制和环境适应等能力。

      2024年,批准新增智能海洋装备专业(属工学门类海洋工程类)的只有华南理工大学(985)一所高校。

      智能海洋装备专业聚焦国家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针对海洋工程领域对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迫切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海洋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工程人才。智能海洋装备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具有坚实的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基础,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机电控制一体化、智能制造等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能力、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复杂的智能海洋装备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大局观念和组织、领导、管理等能力。

      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和工程基础知识以及工程专业知识,制定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具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验与研究、项目管理和沟通协作等能力,以及持续的终身学习习惯。

      海洋装备导论、海洋新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装备结构、海洋装备水动力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机电传动控制、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海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

      包括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智能管理、海洋文化旅游的虚拟海洋、深海开采的自主识别和远程控制、海水淡化系统无人化、海洋生物医药等。

      60人,预计升学人数38,预计就业人数22,调研用人意向单位:中海石油6人,广州市打捞局6人,深圳市金航深海矿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4人等。

      健康科学与技术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与生物信息、基因技术、预防医学、运动转化医学相结合与交叉应用的本科专业。

      该专业将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理、工、医等,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复合型思维,在健康检测、健康预测、健康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与管理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2024年,批准新增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属工学门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的只有上海交通大学(985)一所高校。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科技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健康设备的普及,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健康预测中的应用,再到慢病早筛、流行病学监测和数字化健康管理的兴起,这个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专业围绕“AI+健康”的未来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具备宽厚基础和前瞻性国际视野,坚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以及计算机、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处理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应用能力;能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健康智能检测、健康预测、健康大数据分析、政策与管理、健康咨询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与管理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健康领域的问题。具体一定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知识,能针对具体对象进行医学分析;能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并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理解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健康建模与预测领域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和综合等。并具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实验与研究、项目管理和沟通协作等能力,以及持续的终身学习习惯。

      工程实践、工程学导论、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人工智能导论、心理与健康、统计与信息论、数据结构与算法、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环境与健康、信号处理与系统导论、多模态机器学习、逻辑推理与系统分析、预防医学概论、健康监测技术与规范、机器学习、人体结构学、内科学、健康大模型、机器人学与医疗机器人、中药与中药学、生物信息学、健康数据与运动科学等。

      健康检测的设备研发企业、消费级生物信息采集设备开发企业(如华为、荣耀、小米、希森美康、欧姆龙等);健康模型预测相关研究的大学、院、所、机构 等;健康数据平台研发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健康数据库管理、政策制定部门(如卫健委、公卫中心、疾控中心等);健康咨询与保险企业(如麦肯锡、德勤、贝恩、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

      30人,预计升学人数20,预计就业人数10。调研用人意向单位:健康检测设备研发企业、健康信息模型研究机构、健康咨询与保险企业等。

      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围绕咖啡品质形成机理、咖啡可控发酵、新型特色咖啡产品研发、咖啡副产物创新利用、咖啡生产装备集成以及咖啡功能性成分挖掘等方面开展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助力推进中国咖啡高质量发展。

      2024年,批准新增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的只有云南农业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一所高校(普洱学院和保山学院申报未获批)。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均占全国的98%以上。

      目前全球著名的咖啡品牌(如雀巢、星巴克等)纷纷在中国建厂设店,国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如福建的瑞幸、湖南的三顿半、浙江的隅田川、香港的捷荣咖啡、上海的永璞、广东的时萃以及云南的四只猫等。调查数据显示,仅上海一地就有咖啡店约7000家,其咖啡专门人才的缺口近10000人。

      培养具有对咖啡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及工程设计的能力,能在咖啡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食品安全与监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咖啡风味化学、咖啡工程原理、咖啡机械与设备、咖啡加工学、咖啡烘焙与品评学、咖啡调配学、咖啡初加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咖啡质量与安全检测、咖啡副产物利用、世界咖啡贸易学等。

      可以在咖啡精深加工企业、咖啡厅(庄园)、咖啡贸易公司及科研院所担任技术工程师、质检员及科技人员。

      60人,预计升学12人,就业48人。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12人、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10人、上海虹桥国际咖啡港4人、上海永璞咖啡有限公司3人等。

      交叉工程专业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理工基础,又具有卓越领导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2024年,批准新增交叉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交叉工程类)的只有清华大学一所高校,采取书院制培养,分别在为先书院和秀钟书院就读。

      随着中国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别是具有扎实理工基础、卓越领导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多学科交叉复合人才。科技创新、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解决全球绿色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城市和社会等重大挑战,亟待跨学科领域的交叉融通。

      为先书院旨在培养定义未来的科技领导者。书院“使命驱动,敢为人先”,以培养工科国际顶尖学术、产业、管理人才为先,以发展中国科技创新核心关键技术为先,以探索清华新时期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先。

      秀钟书院旨在培养深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深入理解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掌握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所需的跨学科知识,系统思维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1)为先书院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坚实的理工基础: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坚实的科学/工程基础、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优秀的人文素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健康心理、审美雅趣;卓越的领导力:勇于突破、善于协作、有国际视野、有感染力

      (2)秀钟书院突出“通专融合、工管融通,基础宽厚、多元胜任”培养特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工程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通。书院学生将掌握宽厚的数理化生、人文社科、信息、资源能源、环境、城市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成为科技创新领导者、绿色产业开拓者和全球治理推动者应有的多元素质。

      专业课程:资源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系统与信息技术、可持续城市与生态空间、绿色经济与全球治理等四个交叉方向,并提供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毕业时可根据已完成的培养方案模块,申请并取得相应的本科专业学位。

      集中在高科技工程领域,如信息科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新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城市、社会治理等。

      210人,预计升学190人,就业20人。调研用人意向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博奥生物等。

      智能视觉工程就是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理解和识别图像和视频信息。

      2024年,批准新增智能视觉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的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所高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统计数据可知,智能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仅为0.09,相关技术人才极度稀缺。海康、大疆、华为等企业和各航天院所对本科生的需求达到需求总量的51.4%。因此,尽快完善智能视觉领域本科生人才缺口,是解决当前该行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核心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算法研究岗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集中于3.5—4.5W之间。这表明,智能视觉领域人才就业水平高,具有优秀的就业前景与薪酬待遇,具有较强的人才虹吸能力。

      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扎实掌握智能视觉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拥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智能视觉工程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空间+光学+信息”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本科生通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接受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系列专业工程实践训练,能够掌握智能视觉工程领域中的算法实现、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并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通过人文社科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达到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引领行业发展。

      (1)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傅里叶光学、视觉感知技术、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视觉检测技术、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光电信号探测、智能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视觉、光学遥感技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信号与系统。

      (2)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离散数学、复杂数据智能分析、智能科学导论、低功耗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计算方法。

      30人,预计升学20人,就业10人,调研用人意向单位:海康、大疆、华为、百度等企业和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等单位。

      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注重森林培育、种植、采收装备的设计与研发,是农林机械装备及人工智能在农林领域中的应用。

      2024年,批准新增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机械类)的只有东北林业大学一所高校。

      现有的森林营造、人工林培育、采伐运输以及木材加工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林业生产的需要,未来的林业生产也要由劳动力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因此大力发展林业装备,提高其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平,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要保障,而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了林业智能装备技术进步缓慢,影响林业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智能装备领域存在较大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统计,到2025年,农业装备相关领域人才缺口达44万人。其中,林业智能装备领域也存在较大人才缺口,装备制造领域、林业行业设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升级急需大量林业智能装备领域专业人才。

      本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和农林业高速发展对智能装备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数理基础扎实,掌握机械、力学、控制、人工智能、农林业生产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胜任智能制造、农林智能装备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导论、自动控制原理、人工智能、农林机器人技术、农林机械与装备、智能木工装备、农林智能控制工程、农林智能采摘装备、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农林机械动力系统、专业英语等。

      装备制造领域、农林行业设备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和农林业生产与管理部门及政府机构等。

      60人,预计升学20人,就业40人。调研用人意向单位:北大荒集团6人,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4人,林业行业企业、木工机械及家具企业及科研院所15人,其他农林相关行业15人。

      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由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科学、固体与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主要研究的是那些能够支持高电压、大电流的半导体。

      2024年,批准新增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学门类电气类)的只有西南交通大学一所高校。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实现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功率半导体产业的独立自主和国产替代,对半导体产业链各个关键“卡脖子”环节进行重点支持。

      在功率半导体应用与电力电子领域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如中国中车、华为、中兴、阳光电源、国家电网等,也有广泛的人才需求,围绕功率器件应用与电力电子领域的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

      面向电力能源、电气化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应用需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综合的工程实践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不但能掌握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基础理论、芯片设计、制造工艺、芯片焊接、器件封装与测试、可靠性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能掌握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驱动保护、所构建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拓扑、建模、控制及应用相关知识。因此本专业符合国家功率半导体领域的科技重大需求,致力于培养解决功率半导体“卡脖子”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精尖急缺科技与工程应用人才。

      (2)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3)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制图、电路分析(含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固体与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半导体材料、工程传热学、功率半导体器件原理、工程电磁场、高电压与绝缘。

      (4)专业课程:功率半导体器件工艺、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与测试、功率集成电路分析 与设计、功率半导体器件综合实验、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含实验)、自动控制原理、MCU原理及现代电子系统、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电力电子装置综合设计、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仿真、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毕业后可以在半导体、电气化交通、电力能源或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从事工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产品制造/测试、技术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

      年度招生人数160人。预计升学人数64;预计就业人数96,调研用人意向单位: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25人,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5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5人,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8人等。

      工程软件主要功能是读取工程的计算结果,埋入到用户指定的图中,自动生成结构施工图详图。其功能可自动替代工程师的手工劳作,大幅度提高工程师的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

      2024年,批准新增工程软件专业(属工学门类土木类)的只有山东大学一所高校。

      工程软件是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经济时代工程领域的皇冠。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对工程软件专业的人才需求呈明显增长态势。目前,工程软件研发复合型人才储备少,不及互联网企业研发团队的10%,成为企业争夺的核心对象。据保守测算,目前国内相关单位对工程软件专业有超过5万人/年的人才需求,且年增长率超10%。

      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工程软件专业本科生。

      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宽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知识,精通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能够开发利用软件解决现代工程问题;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行业与基础软件开发、工程建设等工作。毕业后5年能够成长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工程软件领域创新型复合人才。

      工程力学①、工程结构力学分析②、建筑结构原理③、工程水文学、桥梁工程、有限元原理、路基路面工程、地下结构原理④、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数值分析、机械工程原理、数据库与大数据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工程软件过程与质量、工程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1)工程软件领域,从事工程软件的开发、应用工作。用人单位如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筑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

      (2)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基础设施的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等环节中的软件研发工作。用人单位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山东高速集团、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北京建筑设计院、上海华东院、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研究部门。

      (3)交叉、新兴产业领域,从事设备研发、智能建造等。用人单位如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特斯拉中国、浪潮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技术研究部门。

      年度招生人数60人,预计升学人数30;预计就业人数30。调研用人意向单位: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人,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2人,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2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人等。

      电子信息材料是指用于制造电子器件和通信设备等的材料,它们具有导电、光电、磁学、储能等特殊性质。如半导体材料、光电材料、绝缘体材料、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

      2024年,批准新增工程软件专业(属工学门类材料类)的有华东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两所高校。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指出,我国电子信息材料约有20余万人才缺口。

      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 德、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开阔,具备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材料专业知识、掌握电子信 息材料设计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等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能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等相关产业,特别是在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功能材料及器件等领域从事新材料及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型高级专门人才。

      (2)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固体物理导论,电子信息材料,材料性能学,电子封装结构与设计,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电子信息材料基础实验,材料与器件课程设计。

      (3)特色课程: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固态相变原理,材料表面工程,半导体制造工艺,半导体单晶生长技术、热管理及散热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微连接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00人(华东理工60人,合肥工业40人),预计升学50人,就业50人。调研意向用人单位有华虹集团、长江存储、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和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中聚和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

      声明:本文是根据各高校向教育部递交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的文件信息进行整理的,目的是帮助解读宣传新专业,以期对考生家长选报这些新专业提供参考。如有侵权或解读偏颇的地方请联系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