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世娱乐注册
  • 耀世娱乐登录
  • 耀世娱乐招商QQ
  • 历史铭记那一刻-鞍钢“五百罗汉”之一张同舟忆往事

    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23-06-14

      张同舟:陕西西安市人,生于1920年,99岁。1937年加入中国,曾在延安陕北公学和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历任中央党校五部研究室主任、秘书科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东北,曾任黑龙江克山县委书记。1949年5月调入鞍钢,任修造部副主任,后任基建处处长。1954年5月任鞍钢秘书长,同年5月任鞍钢副经理。后曾任鞍山市委书记处书记、原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

      毛主席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网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70年前,鞍钢在一片废墟上开工恢复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设起来的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成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1949年,29岁的张同舟来到鞍钢,投身到火热的恢复和建设中来。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张同舟感慨地说,在鞍钢发展史上,解放初恢复生产和开始大规模建设是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他的讲述也从这里开始……

      1948年5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的钢铁工业开始在中国的领导下,进入网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当时由于沈阳、营口、锦州尚在军队占领下,局势有反复的可能,鞍钢的中心工作就是领导群众护厂、护矿。5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5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之后,便开始了全面的恢复生产工作。

      张同舟回忆道,当时,党中央时刻关注和重视鞍钢的恢复进程,殷切期望鞍钢恢复工作能够快一些、好一些,为全国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生产作出贡献。1949年5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同志首次到鞍钢视察。他在细致地了解鞍钢情况以后,意味深长地对鞍山市委和鞍钢领导杨春茂等人说:“鞍钢是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在世界上这样大的钢铁企业也不多。你们承担的任务是艰巨的,工作岗位是光荣的,要尽快把鞍钢恢复起来,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支援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陈云同志这次视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视察鞍钢,明确地指出了鞍钢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使鞍钢职工深受鼓舞和教育,增强了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视察之后,大家情绪高涨,干劲倍增。

      1949年5月中旬,鞍钢开展了恢复生产立功竞赛和创新纪录运动,干部深入生产和工地第一线,和工人同甘共苦,全员积极性很高,修复进度大大加快。一号高炉在1949年5月份比5月份快25%;九号焦炉5月份比5月份快15%,提前18天出焦;轧机设备的修复全部提前完成计划。截至1949年5月末,全公司有两座矿山、1座高炉、两座平炉、6个轧钢厂、两个金属制品厂、1个耐火材料厂全部或局部投产,钢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开动起来了,恢复生产初战告捷。

      1949年5月9日,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庆典。这是一个载入共和国工业发展史册的日子,鞍钢迎来了新生!当天,“大白楼”门前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二楼平台被装饰成主席台,墙壁上挂满了彩色条幅,正中间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开工典礼上,中共中央和送来“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锦旗,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林枫、李富春等同志参加大会。大会庄严宣布:“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正式开工!”这天,人们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七九”开工,不仅标志着鞍钢从一片废墟上崛起,中国钢铁工业从此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之后,鞍钢各个工序陆续投入生产,但恢复工作仍是中心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的建设重点在东北,而鞍钢又是东北的重点。中央决定从各地分几批调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鞍钢。第一批是1949年从东北调来的;后来随着全国解放和鞍钢的恢复和发展又调来了第二批、第三批干部和技术人员。中央的这个正确决策,为加速鞍钢的恢复和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了鞍钢的生产,每名鞍钢人都倾注了一腔热血。鞍钢人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期望,抓紧生产和修复设备,多生产钢铁,为抗美援朝作贡献,为国家财政经济好转作贡献,成就了一段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鞍钢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预示着全国性的大规模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党中央在运筹国民经济方针大政之际,提出作为工业建设“重中之重”的鞍钢,应该及时转变工作重点,把以恢复工作为中心转变为以基本建设为中心,把基本建设放在第一位。

      张同舟回忆说,东北工业部发出了《关于加强鞍钢基本建设工作的决定》。鞍山市委召开十几次会议,研究如何加强鞍钢基建问题,提出“基建第一”“以基建为中心”的口号,号召全市网民全力支持鞍钢基建。鞍钢公司在领导力量、人员调配、机构设置、物资供应等方面尽力满足基建的需要。鞍钢副总经理王玉清全面负责基建工作,副经理王勋负责设计、地质等技术工作,副经理王文负责设备、财务、材料工作。从生产岗位抽调大批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充实基建战线。对新招的工人、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也优先满足基建之需。在机构设置和物资供应上,也按基建所需进行调整。到1952年年末,基建队伍已达5.5万人,生产和基建形成了两套机构、两支队伍,真正做到把基建放在第一位。

      鞍钢加强基本建设的一系列做法,由东北工业部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认为有普遍指导意义,值得在全国推广,并批示:“鞍钢的经验更进一步证明,必须把基本建设提到工业建设的首要地位,大力充实基本建设的力量;必须从生产岗位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加强到基本建设方面来。这两个重要环节若予以忽视,就一定会犯错误,基本建设就会落空。”

      为配合全国大规模基建的需要,鞍山市委书记韩天石、鞍山市委副书记兼鞍钢副经理金铁群、鞍钢副总经理王玉清分别撰文《鞍山工人阶级的光荣任务》《鞍钢从生产部门抽调干部充实基本建设力量的经验》《鞍钢基本建设的初步经验》,于1952年末至1953年初在《网民日报》上发表,详细介绍了鞍钢的做法,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952年,鞍钢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随着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高炉“三大工程”相继动工,鞍钢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由恢复生产转向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张同舟自豪地说,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采用的相关技术在当时是最新的,工程全部自动化,机械设备全部由电气操纵。有些设备苏联也是刚刚设计成功,就直接拿给鞍钢。这样的建设任务,当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面对这样规模宏大、技术要求高的现代化工程,鞍钢人“摸着石头过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当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加快进度,生产厂没有坐等基建验收,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建设力量,组织大部分技术人员和老工人骨干参加到土建、机械、电气安装各个工程队中去,攻克难关,保证工程质量,推进施工进度。工程全部采用立体交叉作业,在高空、地面、地下同时施工。安装高炉时,搭起8层的架子,各工种施工人员在架子上同时进行8种作业,里外三层,上下八段,有条不紊。

      大型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两项工程施工不久就进入春季。为了抢时间,赶工期,职工们冒着严寒,采取“暖棚施工法”“蒸汽、电气加热法”“蓄热法”,保证春季浇灌混凝土基础的施工质量。

      大家你追我赶,“三大工程”施工现场成为群众性创造才能的舞台,一个个不可能最终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可能。而这背后,来自全国的支援力量成为鞍钢人最坚强的后盾。

      来自大、小兴安岭以及赣江和湘江流域的两万多立方米木材,关内外67个水泥厂供给的数万吨水泥,大连和沈阳供应的石棉,重庆供应的重轨,上海供应的电缆电线……大批物资经由火车、汽车,甚至是大轱辘车或马车,被源源不断地运向鞍钢。

      “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号召将国人目光聚焦东北,成为当时工业领域最响亮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7个大中城市和199个工矿企业为鞍钢制造各种设备,提供生产建设用料;有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和76所大、中专院校,为支援鞍钢大规模建设输送了7446名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仅1952年由各大中专院校分配到鞍钢的学生就有1119名。

      从1952年下半年陆续开工的新建和扩建工程,进展非常顺利。1953年5月26日,“三大工程”举行生产开工典礼,整个鞍山市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在大会主会场——鞍山市中心网民剧院门前,竖起了象征“基础”的四个巨大的红色方柱,上面立着象征“建设”的灰色钢架;用高炉和无缝钢管、重轨图案组成的“三大工程”开工纪念章模型在会场正中的墙上放射出金色的光辉;主席台两侧,挂着开工纪念锦旗以及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的开工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大胜利”。

      “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发挥你们的智慧和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就。” 毛主席给全体鞍钢职工的复信字字句句响彻会场,成为半个多世纪激励鞍钢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网民日报》以《我国工业建设的重大胜利》为题发表了社论。

      鞍钢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是一部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鞍钢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每当鞍钢人回顾光辉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时,总是难以忘却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鞍钢的亲切关怀,难以忘却老一辈创业者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不朽业绩。这里凝聚着几代鞍钢人矢志不渝的钢铁强国梦、心血与汗水;这里见证着鞍钢与时俱进、不断走向辉煌的坚实足迹。

    联系方式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