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耀世娱乐注册
  • 耀世娱乐登录
  • 耀世娱乐招商QQ
  • 专访中国钢研总经理李波:推动打造央企协同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23-06-15

      原标题:专访中国钢研总经理李波:推动打造央企协同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作为科研院所转制央企,中国钢研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型骨干企业。成立70年来,中国钢研构建了先进金属材料及冶金领域完整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化的研究开发体系,承担了系列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和国防军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国资委正在推进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工作中,中国钢研获批建设2个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值得关注的是,70年来,作为我国科研创新体系不断变革的产物和缩影,中国钢研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一直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模式探索方面进行着深入思考和实践。

      在接受《国资报告》记者专访时,中国钢研总经理李波表示,当前中国钢研牵头组建了中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将过去70年中国钢研探索形成的“小核心、大协作”研发模式,优化升级为“小核心、大生态”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创新链上的纵向贯通、产业链上的横向融通,提升创新效能,降低创新成本。“这个创新体系一旦形成,将会有效解决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所遇到的难题。”

      《国资报告》:今年是中国钢研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钢研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李波:1952年11月,中国钢研的前身——重工业部钢铁工业试验所,在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成立。70年来,中国钢研一直是我国在材料冶金领域原创技术的发源地,对服务国防军工、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来,中国钢研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不断变革的历史见证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中国钢研成立之初,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当时,大量钢铁领域人才成建制从苏联、欧美归来,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逐步建立了钢铁冶金以及金属材料全流程的完整研发体系及高水平专家人才队伍,为我国的金属材料钢铁冶金基础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85年起,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中国钢研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的改革试点,鼓励科研人员下楼出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和其他科研院所一样,创办了不少企业。据统计,当时我们旗下大大小小的公司达到190多家。必须承认,当时办的企业大都不规范,大多企业最终以失败告终。

      1999年7月,中国钢研正式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6年12月,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进行战略重组,成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中国钢研被国务院国资委列入董事会试点单位,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钢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钢研的70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深化改革的缩影。我们以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为使命,70年冶金及材料研制保障工作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和行业影响力;具有“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深度结合的创新能力;形成了金属材料领域覆盖面最全、应用面最广泛的研发体系和综合研发能力;构建了冶金及高端材料“产学研检用”创新生态,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的核心地位。

      《国资报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钢研对自身的定位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和探索?

      李波:在事业单位时期,我们任务很清晰,就是为行业发展攻克共性技术难关、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材料保障。走向市场后,我们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先后发起设立了安泰科技、金自天正、钢研高纳、钢研纳克4家上市公司,同时保持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和队伍。

      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2018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中国钢研结合时代要求,再次对自身定位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广泛讨论,我们认为,作为一家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央企,科技创新是中国钢研的立命之本,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钢研如果把重心放在充分市场竞争的规模化产业发展上,即使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在金属材料行业不过是个小企业,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我们聚焦科技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以我们的体量和影响就是国家级大院。所以,我们制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成为引领材料技术发展的一流科技集团”的愿景、“为客户提供材料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的使命和“引领材料智造和应用技术,通过为客户提供材料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的目标定位,系统描绘了中国钢研“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路线图。

      《国资报告》:战略定位调整对中国钢研的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现在中国钢研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怎样的?

      李波:战略定位的调整会带来业务结构、管控模式、战略路径的一系列调整。新时期,国家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感觉到我们发挥大作用的时代又到来了,开始重心调整,以科技创新为主。刚开始我们是有担心的,怕把重心转到科技创新上,会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但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既服务了国家战略、服务了行业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升。

      这几年,我们聚焦科技创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调整业务结构与管控架构。经过改革调整,进一步盘活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生态,以高端金属材料及制品和科技服务为主业,在关键材料及制品、高端仪器以及材料测试评价、冶金科技工程服务等核心主业方面深耕细作。金属材料及制品业务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为主,成为国家重大工程所需关键材料的保障基地。科技服务业务是充分发挥中国钢研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材料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战略研究、研制应用、检测评价、标准认证、维护保养、绿色化、智能化、循环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服务我国材料及冶金领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这样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舞台。2018年以来,中国钢研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净利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国资报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央企的当务之急。中国钢研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冶金材料行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李波:中国钢研作为我国材料及冶金领域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一直承担着高端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冶金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使命。我们具有完备的学科布局和创新团队,拥有以自身科研产生的12名两院院士为代表、近千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拥有由25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5个省市级中心组成的创新平台。多年来,我们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牵头承担了大量金属新材料及钢铁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研制开发任务,为冶金材料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技术攻关方面,中国钢研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配套服务和解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用材短板,承担国家各类攻关任务多项,一批攻关任务取得里程碑式重大成果,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重点,开发了一批关键产品;以打通生产应用瓶颈为重点,推动了一批应用示范;以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为重点,构建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在组织模式方面,中国钢研牵头组建中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小核心、大生态”的协同创新模式,“强项目、弱法人”,与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稳定合作伙伴关系,着力解决航空航天、电力能源、石油石化、海工船舶等重点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与关键核心材料“卡脖子”问题。中国钢研的这些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既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也得到了国资委及业界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国资报告》:与传统的创新体系相比,您所说的“强项目、弱法人”的创新体系优势体现在哪?能否举例说明?

      李波:“强项目、弱法人”的创新体系是建立起以任务为主线与目标为导向的矩阵式管理体系,突破了创新资源的边界,实现了不同法人主体下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任务协同,有利于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盘活与整体效能的提升。目前,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有一种倾向,建设承载新的创新任务的平台就要成立一个新的法人单位,而不是有效组织盘活现有的创新资源,在众多法人架构下,必然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增大创新成本,降低创新效能。

      中国钢研牵头组建的中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最大限度发挥了现有央企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不新增独立法人实体,不重复建设创新主体。围绕做“实”协同创新平台,国资委在总结既有松散型联盟经验教训基础上,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牵头组织、推动建设,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央企整体优势,协同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生态圈。创新平台聚焦提升协作贯通、技术创新、基础支撑三方面能力,构建需求对接、协同攻关、应用验证、资源共享四个平台,形成任务生成、多元投入、项目运行、转化应用、资源共享五个机制,聚焦重大工程、高端装备战略需求,提供材料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

      我们认为,“弱法人、强项目”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合适安排。下一步,我们要完善建立战略导向、需求牵引、目标明确、高效协同、资源共享的组织机制,创建企业主导的“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资源协作平台、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重大创新基地。

      《国资报告》:作为一家公益性质央企,中国钢研如何尽可能化解人才缺口问题?

      李波:在我们这个行业中,我们对人才还是相对有吸引力的。目前中国钢研职工人数为一万人。其中,管理人才占比约10%,专业技术人才占比约40%,技能人才占比约50%;高级职称900人,研究生学历1400人,博士学位360人,两院院士12人,有一支很强的人才队伍。同时,中国钢研有研究生院不断培养和传承新生。我们研究生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为中国钢研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都为中国钢研创新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提供了人才保证。

      在人才方面,我们有这样几个体会。首先,以国之大者凝聚人。1952年成立时,我们在钢铁行业凝聚了一大批钢铁领域人才。1958年搞“两弹一星”,大批科研人才心系国之大者,投入到国家重大战略中。现在我们搞新型举国体制、科技自立自强,更是以国之大者凝聚人心。其次,高端平台成就人。中国钢研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创新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国家金属材料测试与质量评价权威机构,具有覆盖面最全、应用面最广泛的研发体系和综合研发能力,承担了大量国家项目,对于个人的锻炼和塑造是难得的。再次,钢研精神激励人。中国钢研七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陈篪精神、勇于攻关的“418”精神、科研工作的“安钻迷”精神、科技创新的“一竿子插到底”等精神。这些精神是一代又一代钢研人谱写的,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目前,我们核心高端人才流失率低,相对稳定。

      中国钢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精神。我们在持续推进改革,用良好机制激励人,加快建设高端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这是我们下一步的人才工作的努力方向。

    联系方式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